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2 .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3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5 .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2016-11-27更新 | 24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6届山西省吕梁市交城中学高三下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1年初,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全省的经济状况,指出黑龙江农轻重比例失衡、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灾严重、粮食减产、牲畜下降,煤电供应紧张、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存在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财政赤字等困难情况,并决定对全省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材料二1961年2月,黑龙江省委批准《关于我省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确定了1961年的主要计划指标。这些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与196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降低。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旒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以上材料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所述经济困难情况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8 .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倾错误B.减轻农民负担
C.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D.改革经济体制
9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