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北京市顺义县农村购货券”(见下图)是在1961年后北京市政府对主要商品实行计划管理,凭证供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它的出现说明当时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B.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C.“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D.农村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 . 1957-1965年,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被关闭,然后重新启动的曲折历程。这一时期农村集市的重新启动主要是由于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农业生产全面停滞
C.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D.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3 . 到1965年,我国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基本趋于协调,不合理的“重型化”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这一状况表明
A.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发展B.“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立D.国民经济调整已初见成效
2021-07-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61年,安徽太湖90%以上的地区推行了责任田制度,具体办法是定产到田、责任到人,按劳取酬。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与1960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了81%。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安徽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该制度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D.消除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5 . 1962年6月,河南郾城县各地农村实行借地,把部分集体耕地暂时借给社员个人耕种,自种自收:全县共借地14.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12.8%,人均0.26亩,连同自留地人均0.45亩。该材料所述史实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说明该县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早D.说明集体经济比重有所下降
6 . 1962年,陈云在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讲话,着重谈了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综合平衡的问题,并向毛泽东建议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这些主张
A.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问题B.解决了重工业占比过大的问题
C.有利于对经济模式进行正确探索D.否定了人民公社存在的必要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包产到户实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2021-04-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