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3 . 1961年,城镇居民的的年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了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1959年全国农民由集体分配的收入每人只有37.6元。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受到限制,不少地方取消了集贸市场,家庭收入进一步缩减。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与苏联搞好关系以取得援助
B.大力倡导、推动“大跃进运动”
C.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发动文化大革命
2016-11-18更新 | 454次组卷 | 1卷引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进“大跃进运动”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倾向
2016-11-18更新 | 464次组卷 | 1卷引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时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
增长率14.6%0.6%15.7%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6 . 下表反映的是1952—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
1953—19577.16.436.250.3
1958—196211.36.454.028.3
1963—196517.63.945.932.6
1966—197010.74.451.133.8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影响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
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D.“文革”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
7 . 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有利于
◆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
◆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