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8 道试题
1 .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一政策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D.扩大基层民主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
A.使农村家庭承包取代了人民公社
B.顺应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C.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
D.使农村形成生产责任的垄断经营
3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创举
①是在贵州、四川开始试验推行
②于1983年初在全国基本实行
③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确立土地承包关系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5 .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C.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6 . 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C.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
7 .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C.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状况D.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面向”
8 .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活力增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D.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9 .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2018-01-11更新 | 181次组卷 | 25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大公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0 .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
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