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到1981年3月, 徐州、扬州、镇江等6个地区统计,已经有75.8% 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主要有“定额承包,超包全留,自主分配”、“定额承包,超额分成,计件工资”“定额承包,超额提奖,固定工资”、“定额生产,超额奖励,利润分成”等。这些举措
A.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B.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C.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 . 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业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发展农村的经济,而是使农民重新获得了经济自由。”这里的“经济自由”是指农民
A.获得土地所有权B.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C.解决了温饱问题D.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3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在根本上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适应了生产力水平
C.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D.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2020-07-11更新 | 5563次组卷 | 8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表能够反映出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1971-1975年4.0%
1958-1962年4.31976-1980年5.1%
1963-1965年11.1%1981-1985年8.1%
1966-1970年3.9%

A.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加快B.两次显著增长均得益于生产关系调整
C.社会动乱对经济领域冲击不大D.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突出
6 .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否定分田到组,分田到户。这表明
A.生产责任制效果不大B.包产到户政策中断
C.改革思想仍有待深化D.改革脱离社会实际
7 .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A.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B.农村改革过于急躁冒进
C.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8 . 正统观念认为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必然产生剥削,必然走向资本主义;包产到户,自由市场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为此而遭到批判、处分的干部上到中央、下至基层。因此,安徽的做法引起很大的争议。以上材料说明
A.思想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先导B.经济体制改革永难达成共识
C.正统观念成为改革重点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受阻严重
2020-06-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020-06-14更新 | 14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2014年江西赣州厚德外语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10 . 据统计,1981年与1952年相比,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倍。1981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比1952年提高1倍多。这一事实表明
A.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B.计划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
C.经济政策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D.中国政府成功抑制了物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