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每户家庭的人口数平均分配。在瑞金沙洲坝,土地承包经营后,全村户均耕地面积仅3.9亩,且分布在好几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到1992年国家宣布新增人口不再分地前,沙洲坝人均耕地面积由“分田到户”时的0.7亩下降到0.6亩。据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使得人地矛盾突出B.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致农业生产的下降D.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2022-04-06更新 | 30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建国后,我国多次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其中,1953年—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之后逐渐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上三次改革
A.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都采用了集体经营的生产方式D.都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 . 20世纪80年代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比最高达到66.4%,1994年后它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持续下降。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国有企业深化改革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C.对外开放程度深入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 . 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苏联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土地国有前提下农民可以自行选择具体的使用形式,新中国在土地公有基础上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这说明
A.各国普遍实施土地公有B.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发展
C.国情差异影响政策效果D.中苏治国理念基本一致
5 . 农民作家周克芹善于书写社会变革中的农村生活。《山月不知心里事》揭示农村改革初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晚霞》体现了改革开放中农民意识里先进与落后、改革与保守的对立冲突;《邱家桥首户》反映农民迈向小康时面临的新问题。由此可知
A.时代风貌影响文学创作B.作家富有浪漫主义情怀
C.农村改革激化社会矛盾D.市场经济促进文学繁荣
6 . 20世纪60年代,浙江绍兴华舍街道西蜀阜村,在大队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办起“绍兴县第六纺织厂”,当时一听到要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就会寝食难安,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该厂俨然成为绍兴县屈指可数的外贸大工厂。这一变化得益于
A.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的活力与创造力
B.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的全面推行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根本改变
2022-02-23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下表体现了国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转变过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1980年9月中央75号文件允许少数地区包产到户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由此可见
A.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B.农民自发探索推动改革进程
C.土地私有激发农民生产热情D.民众彻底摆脱“左”的思想束缚
8 . 198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于1978年9月将集体的土地切割成小田,分到30多户社员手中,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的事件,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种“包产到户”反映了
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9 . 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大大超过计划规定4%的速度;棉花产量607.7万吨,增幅达31.1%,也远远超过预期。这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全国范围内土地革命完成
10 . 粮食是关注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产量为2000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1966年4000亿斤,1984年达到8000亿斤。新中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A.土地私有制的推行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供给侧改革的推行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