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8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德华盛星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也是符合了农民意愿,增加了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不合理性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D.推行土地整合违背了经济规律
3 . 某学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该学者意在说明
A.政治变革中边缘力量优势明显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受民间力量推动D.城市经济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基础
4 . 邓小平同志曾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③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时发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0-01-09更新 | 2850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高二版)
5 . 1982年1月1日,中央批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双包”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市场责任制。最早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省份是
A.广东省B.河南省C.安徽省D.福建省
6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党的举措有助于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7 . 如果以时间为序,将政治因素(政策)作为外力、经济因素作为内力,在两者合力的作用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所表现出来的变革或变迁的轨迹如图。据此判断,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位于图中哪一段

注:O点开始的对角线为假设的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如线段OA为1950—1957年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各点到O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偏离正态的程度。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
2019-12-10更新 | 394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9 . 1984年,福建省长乐县委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提出:“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跨队、跨社、跨县、跨省从事开发性生产或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或合股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开店经商。”这反映了当时
A.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明显削弱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D.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10 . 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