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古代中国农村                    图2 19世纪后期
的家庭纺织                                 经营样布的商铺

材料二:


材料三: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材料四:荣毅仁,从20世纪30年代起即投身于民族工业,成为中国拥有20多家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氏企业代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许多重要时刻,荣毅仁都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让申新各厂的纱锭迅速转动起来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时积极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1957年1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受毛主席委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他也顺应民心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国门开放之初,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荣毅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海外亲友的帮助,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做了大量工作。

——蒋颖、王红梅《“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传奇一生》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图片请列出材料二中的五种经济成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4)荣毅仁的企业发展中,在不同的阶段他可以巧妙地利用哪些有利的条件?
(5)据材料概括指出荣毅仁为什么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6)从他的创业经历中,你对“创业”有哪些认识?
2019-08-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见下图),该广告的刊登表明

A.农村改革对企业改革的影响
B.中国对外贸易日趋频繁
C.政府对经济改革的积极推动
D.对外开放深入四川地区
3 . 北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城市之,创造了许多第一(见下图)对创新成就取得原因解释准确的是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4 . 北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城市之一,创造了许多第一(见下图)对北京创新成就取得原因解释准确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5 . 下图为中国现代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
B.中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农村改革维护国家稳定
D.工业生产比例不断扩大
6 . 下图是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
A.农业生产总量呈下降趋势
B.工业发展徘徊不前
C.服务业兴起并一直呈上升趋势
D.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波动较大,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如下图:



上述图文材料包含了诸多历史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12-10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凑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数据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数据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从体制层面,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018-02-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9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10 . 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2017-08-04更新 | 2659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北京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