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2019-05-09更新 | 2063次组卷 | 5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我国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有关表述发生了如下变化,这表明
修宪年份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
1993年“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对非公有制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A.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逐渐上升
B.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国家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主体
2019-05-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山江湖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C.《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D.《从复关到入世》
4 . 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B.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
C.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
D.市场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5 . 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A.调整工业布局
B.实行政企分开
C.鼓励租赁经营
D.增强企业活力
2019-04-26更新 | 393次组卷 | 34卷引用: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2019-04-17更新 | 194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校本作业: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7 . 经济体制与发展规划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1978年l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到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四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019-04-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末期的英国,英王的收入依赖于贵族或富商的包税,国家的税收观念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议会整顿财政,逐渐废除包税制,改由中央专门机构集中征税,公共收入和王室私人收入逐渐区别开来。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关税和消费税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17世纪末,英国政府发行120万英镑的公债大获成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些举措支撑了政府的军事行动和国家信用。议会对税款用途的审查发展为对政府活动进行事前审议、事中监督、事后问责的预算制度。19世纪下半期,为应付国家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缓解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英国政府进行了以所得税、遗产税等为核心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有了富裕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中。

——据刘晓路《现代财政制度的强国性与集中性——基于荷兰和英国的财政史分析》等

材料二   为解决“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问题,中央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级包干”的新财政管理体制,积极为各项改革铺路搭桥。1980-1993年的财政管理体制,实际上是“财政承包制”。1994年中央决定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实现中央财力的较快增长,按市场经济要求理顺财政分配体制打下了基础。2006年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农业税,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86.8%来自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的85.6%用于国有部门,财政支出主要围绕城市生产建设领域而进行。到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来源于国有部门的比重只有22.2%,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高达33.52%。

——据高培勇《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些改革对英国成为现代国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财税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财税制度改革的共通历史经验。
9 . 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包括
①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②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③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④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 .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先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体制转型的阻力较大
D.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2019-03-16更新 | 185次组卷 | 3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