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2 道试题
1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一方针政策(     
A.协调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C.顺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D.表明调整所有制结构成为改革重心
2023-11-24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7月,陈云指出“市场卡得太死,没有活动的余地”。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大计划、小自由”的设想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断。陈云强调说:“市场管理办法应该放宽。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放宽后,害处不大,好处很多。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市场管理,不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领导。”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改变对市场的领导方法,指出“自由市场开放以后,并不是一点管理也不要,还需要有管理”。

——摘编自《陈云文选》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陈云说:“经济的调整,即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他认为,所谓政策,无非就是调整各方面关系。“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则是要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质上也是不干活的人占有干活的人的劳动成果,打破这个‘大锅饭’,将会大大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进行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一次新的大解放”。陈云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发展和突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计划不是唯一的,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模式,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俞剑英、韩丹丹《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思考“市场与计划”问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调整的主要表现。
2023-11-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且同时期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比例也从1978年的67.7%降至2007年的43.1%。该统计数据的变动情况主要说明(     
A.城乡消费结构日趋合理B.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C.城乡经济发展受到阻滞D.城乡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2023-11-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改革开放后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见如表。由此可知,改革开放后(     
1985年冰箱、洗衣机、空调生产需要国家颁发的定点生产许可证
1986年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洗衣机60台、录音机52台、冰箱13台、彩电27台
1986年广州建成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的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
1987年开始举办国内家电展,展示家电企业研发的新产品
1987年大宗产品冰箱、洗衣机被列入第一批“暂停进口、引进生产线”的项目
1988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为第一家行业自我管理的社团组织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中国开始参与国际经济分工D.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2023-11-18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0年,中央电视台在引进的国外节目中,播放了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广告。同年,北京王府井的百货大楼的橱窗里,出现了松下电器摆放的“现代家庭环境”。


人们对于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外,更多的是质疑声音

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

国家即使恢复了广告,但北京是首都,也不应该搞什么广告!

广告宣传的是高消费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你们要把中国青年引导到何方去?

对此,《中国青年报》倡导青年“从这些五光十色的现代器具上激发起为现代化卧薪尝胆、艰苦创业的满腔热情。”为这些国外广告入华提供了一个最合理的说辞和解释。


结合材料撰写一则短文,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7 . 1982年义乌县发布“四个允许”(即允许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运销)的决定;1986年以后重新归纳提炼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该变化(     
A.说明中国完全放开农村市场限制B.说明农民可以自由从农村到城市
C.反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调整D.反映中国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8 .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它从一开始已实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省政府只设了27个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专业部门也变成了经济实体。上述改革旨在(       

A.强化国家宏观调控B.适应对市场经济的探索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D.转变政府部门运作方式
2023-11-06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历史选考试题(四)
9 . 如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款÷主营业务收入错误100%)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年度平均
20043.2%4.07%2.71%3.33%
20053.48%4.41%2.82%3.57%
20063.65%4.61%3.06%3.77%
A.国有企业收入呈减少趋势B.外资企业丧失了竞争优势
C.经济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D.所有制结构发生彻底变革
10 . 据统计,从1985至1991年,国营工业企业的产值从6302.12亿元增长至14954.58亿元,平均增速超过15.40%,公私合营(含股份制)等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产值也从117.41亿元增至1599.58亿元。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改革释放活力B.国有企业地位得到巩固
C.产业结构不断优化D.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2023-10-27更新 | 166次组卷 | 6卷引用: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全国新高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