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时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不久,他正式向党中央提出,“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区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还要开发海南岛。”

材料二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摘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和格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企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局,对此你有何认识。
2 . 纺织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摘编自(明)《醒世恒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施复夫妇经营方式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施复夫妇意再添织机两百台。然官府不允,屡次扩资,均被压制。施复深受其累,本欲就此束手。恰有亲戚自南洋归,言海外需求甚巨。心大动,于是请来船户,打造远洋帆船,意欲出海谋利。官衙闻讯,竟以施复结交海盗之名,强行入狱,后经家人多方营救方得以出狱。回顾往事,感慨道:购田置地,衣租食税,方为稳妥之道。

——摘编自(明)《醒世恒言》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施复夫妇为什么最终选择“购田置地”。这样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内销外销
1840年以前86%14%
1894年48%52%



——依据杜淘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生丝生产和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近年来,苏州中涛纺织有限公司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俄语区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在俄罗斯市场中,中涛纺织生产的工装、劳保服、迷彩服系列面料大受欢迎。中涛纺织继续以盛泽面料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

——《盛泽:在“一带一路”上打造新引擎》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涛纺织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环境。
3 . 城市发展折射出经济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深圳发展的概况。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19-05-06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体制与发展规划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1978年l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到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四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019-04-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第十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的个别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三十年》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材料五: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城镇人口(亿)上网用户总教(万)恩格尔系数(%)
1978年3624.11.757.5
2001年959334.566800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1)“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党的会议名称,概括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定。
(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三个?1988年又设了哪个经济特区?
(2)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3)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浙江,有哪两个城市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7 . 阅读下列图文,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对外开放的格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
A        B        C        D        E        F        G        H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2019-05-1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改革启动最直接的动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以我国农村改革为例说明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80年代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有哪些?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2020-06-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图,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三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于哪一年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
(3)新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有何作用?
(4)请你给当今的中国对外开放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9-12-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十单元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练习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于2007年3月齐聚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首都柏林,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欧盟发展的《柏林宣言》,并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材料二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与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经过双方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新华网


(1)二战结束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其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2019-02-17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检测(九)-2018-2019版历史创新设计课堂讲义同步系列(人民版必修1)(通用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