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②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③我国在东南沿海划出了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④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
2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2016-11-21更新 | 738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4 . 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因此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历史背景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B.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016-11-18更新 | 9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5 .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793 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一一引者注) 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一一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     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看,各国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开始于何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
(2)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
(3) 上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
2016-11-18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6 . 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2016-11-18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二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7 . 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2016-10-11更新 | 308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9 .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A.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浦东地区D.环渤海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0 .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所指的开放地区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016-01-0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安二中等六校2021届高三1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