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2 . 下表是近代以来,不同人物对鸦片战争的不同看法。下列选项中叙述错误的是
道光皇帝“连衅”,这些“犯上作乱”者都是不能长久的。
孙中山、毛泽东陈旭麓(著名史学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中国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

A.道光皇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未醒
B.孙中山、毛泽东用革命史观来评价鸦片战争
C.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历史真相因为叙述者的立场不同而模糊不清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
清末民国初年
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       片”“    攻”“    战” 等为题来讲述鸦片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 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噗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鸦片,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这里也只是简要地介绍了《南京条约》  的内容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对鸦片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流毒遍于中国矣。”这里对鸦片战争的叙述,有两处变化:一是在中外条约上,还提到了法国、美国与中国订约。二是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注意到鸦片战争未能禁止鸦片,以至于鸦片流毒中国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与清末教科书关于鸦片战争叙述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国名人口棉纺织品消费量比例
中国3.6亿人均0.75便士1
洪都拉斯14600人人均934.5便士1246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C.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D.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洪都拉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