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3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期间,英方屡次投递《致中国宰相书》,均没有得到回复。原来清朝对外制度中有规定,对于转呈“天听”的外国文书,若有悖逆字样,不得上送以亵渎圣明,否则将以“大不敬”论处。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固守天朝上国思想B.外交官员腐败不堪
C.注重维护国家主权D.错误判断战争形势
2 .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任便立法治理”,此条文出自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 . 1843年,中英两国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一规定反映英国列强在华取得了
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D.协定关税权
4 .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2021-10-27更新 | 992次组卷 | 58卷引用:2016年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5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2021-10-23更新 | 867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D.学习西方技术
2021-09-25更新 | 267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蚌埠二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7 . 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D.民族工业的兴起
8 .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一般都是根据儒家经典进行命题的,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均被视为异端而不予考察。然而在晚清的某次殿试中,题目中却出现了“孙子练兵,吴子治军……淮南子兵略训”等字样。这一变化说明,晚清时期
A.儒家思想已丧失主导地位B.统治者从诸子学说中寻求方法
C.官方意识呈现多元化局面D.西学的传入促使诸子思想复兴
9 . 1841年8月,英军侵略厦门,当地防御的清军共计5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因绿营分属不同指挥系统,导致4300余人中参战者不足2000人。这反映出
A.民众的民族意识缺失B.清政府政治上腐朽不堪
C.清政府缺乏主权意识D.清朝军事制度有待完善
10 . 英国领事在福州枯坐3年后,于1847年报告说,“并无英船或其他外国船只来此贸易,也并没有真心诚意地来考察过商务情形”。到1850年,福州一共有10个外国人,其中7个是传教士。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牢固
C.受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D.西方无意开展对华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