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每月29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年377天,其中最后12天举行祭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公元前4511日,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按阳历(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发布新历,史称“儒略历”,每年实际时间比公转周期长1114秒。至1582年,误差已累积10天,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愤怒的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改历,规定把儒略历158210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15日,中间跳过10天。并修改了置闰法则,使每年平均为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十分接近,可以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1天。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古代历法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汉武帝时期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元代郭守敬根据多年的天文观测与演算制定的《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并且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中国古代历法,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使中国人较早地掌握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立了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采用公历,以国际时区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中国统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张培瑜《中国历法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与罗马历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时间确立的政治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戏曲领域。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历史故事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程式化是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程式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是衡量戏曲艺术家的水平的重要尺度;儒家文化“中庸平和、道德至上、重名教纲常"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都严守本分,按照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行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众多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等

材料二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的神话,塑造了一个为人类幸福而敢于反抗天神宙斯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受苦受难的坚韧不屈精神;《俄狄浦斯王》描写的是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尽管这部戏的主人翁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但它讴歌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映两部戏剧精神的语句,并分析古希腊戏剧文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西方戏曲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1-05-0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南地区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圣陆羽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述》概括饮茶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至宋朝,饮茶强调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茶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不仅如此,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茶叶产地逐渐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长。茶叶经济更是宋代社会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在社会中影响甚广,茶在家庭生活中还发挥了序长幼、明伦理的作用。

——摘编自袁祯清、宋伟《唐宋时期饮茶风习之发展》

材料二   随着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饮茶习俗传入西方,尤其在英国社会由上至下渐次传播开来,至18世纪末期基本实现普及并逐渐本土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由绿茶逐渐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和糖,这既是欧洲农牧混合的产业结构特征使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甘蔗种植园主的力量。英国舍弃了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追求,更加重视饮茶的健康功能和家庭饮茶所蕴含的脉脉亲情,还发展出举世闻名的英式下午茶,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本土个性与特色。

——摘编自刘璋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饮茶习俗被赋予的社会与文化功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饮茶习俗本土化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英雄的民族,这些英雄人物有为民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帝王贤相,还有许多武勇忠义的一代名将,如三国蜀将关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武勇的典型,他的故事在隋代就被搬上了民间的舞台,至宋徽宗时关羽被封为“忠惠公”,清顺治时又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民间对关公的崇拜、信仰更是绵延不绝。实际上三国名将如云,吕布武艺超群,但在后世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势利小人。就事功霸业来看,曹操当之无愧,但却被后世骂为千古奸雄。忠君爱国的关羽虽有败走麦城、偏安一隅的遗憾,但后世却将其作为千古英雄崇拜。当然,也有很多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个人修养颇有瑕疵,但其缺点也多都被后世隐去仍被当成道德楷模崇拜。

——摘编自朱存明《千面英雄-中国古代的崇拜文化》等

材料二   古希腊时代,其神学体系中50位神如宙斯、赫拉、阿波罗等被作为英雄人物崇拜,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的虚无缥缈的人物理所当然被欧洲民众视为英雄顶礼膜拜。西方所崇拜的英雄,往往映射了西方的个人意志和自由精神,一般以建立个人功绩和成就个人的地位为准。古罗马的凯撒大帝,为了个人权欲的实现,可以不择手段,滥杀无辜,大肆扩张,甚至还经常制造丑闻,生活更是毫不检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恶多于善”的凯撒,却赢得了西方的崇拜。实际上,基本上大多数西方英雄就如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和人性的缺点。西方除崇拜政治英雄外,还崇拜文化英雄、宗教英雄等,诸如苏格拉底、耶稣等。

——摘编自于永军《西方国家为何看重英雄崇拜》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要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评论员《崇尚英雄争做英雄坚定理想不懈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英雄崇拜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的英雄崇拜不同于中国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对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时代我们崇尚英雄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创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万世一系的皇位世袭制度,皇帝总揽朝政,还建立了以他为首脑的朝廷。朝廷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兴办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秦朝开凿的灵渠,两汉时期,修建漕渠和治理黄河水害,唐代由政府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不下二百六七十处,北宋中期以后兴修的水利工程上万处。明太祖时,开塘堰近五万处,治河四千余处,修复陂渠堤岸五千余处。清朝时所修海塘工程,都超过了唐宋时代。水利工程的兴办,皇帝有时直接干预。汉武帝不但派官督工修建多处水利工程,他本人也曾亲到现场率领随从人马堵塞黄河决口。为兴修水利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动辄万人、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为了使兴修水利工程经常化,制度化,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都水监就是掌管川泽、津梁、陂池、渠堰工程的部门。国家兴办的大批水利工程,有一些是为开凿水路交通,大多数是治理水害,或变水害为水利。如治理黄河,主要是防止河水泛滥成灾。有很多水利工程是用以引水灌溉农田。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1787928日,在制宪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邦联合国会决定将宪法交由各州去批准。新宪法的通过,中央收回了由各州保留的“主权”,并在中央政府内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又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置于共和原则基础上。这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制的形成是先有州府而后才有国家,这就使立国者不得不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反联邦派的许多意见,如实行州权平等原则,关于联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等,都已载入宪法之中,而且反联邦派关于在联邦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的要求,在批准宪法的辩论中也已为联邦派认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与运转正常的问题,是整个立国问题的中心。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兴修水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美的制度差异。
2021-05-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认为语言歧异是妨碍人人平等的重要因素,民主的最佳标记是大家都使用社会精英所用的标准法语。从此,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文件都使用法语,公民学习使用法语被视为爱国与革命的表现。法语成为国家和中央集权的象征,各地方言被禁止使用。一语、一族、一国的原则就此逐步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此后法国历届政府基本都秉持这种语言政策。到20世纪初,法语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

——据陈平《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种流行看法认为方言不一的中国要凝聚全国人心,就要从统一语言做起。但以何种语言作为标准,知识界众说纷纭。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会通南北语音的国音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这一方案后,受到多方质疑。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重新制定了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新国音,并于1932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与此同时,1926年召开的全国国语运动大会也明确宣称:国语统一,并不是要灭绝各地的方言。但左翼知识分子反对以北京方言作为标准语,提倡通过各地方言的自然发展、融合而形成一种共通语20世纪50年代起,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在全国推广。

——据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语言状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普通话迅速普及,方言的领地急剧缩小。尽管缺乏精确的调查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市儿童里,会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据王东杰《声人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语言政策对法国国家建构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两国推广标准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标准语发展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天下国家”,即主张“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也就是将天下所有土地、所有民族纳入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的统治之下,正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对国家观的最好诠释。这样的“天下国家”理念包含了三个基本理论层次:首先是“大一统论”,即把理想中的国家设计成一个“大一统”模式,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其次是“畿服论”,即依据“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国家内部政治秩序与地理空间分配,形成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同心圆状政治秩序与地理分布格局;第三是“夷夏论”,这是在“畿服论”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关于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华夏居中,夷狄居表,共同组成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三个理论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摘编自李克健《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告诉我们,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的社会开端。具体而言,“国家”的内涵包含这么几点:其一,国家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其二,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列宁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三,国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尽管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在本质上都是阶级的统治工具,但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一种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这样,在统治中,国家就必须履行其他一些社会管理和组织职能。

——摘编自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20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大一统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信念,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达成共识的社会治理理念,无论孰轻孰重,皆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

——摘编自刘静、韩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西方现代国家观念在启蒙运动时期进一步发展并成熟。洛克认为自然法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人们制订契约形成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被授予权力的统治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束缚,如其违约,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依据自然法则,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康德提出国家应建立在三个理性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彼此是平等的,作为公民是独立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积极推动的国防近代化,在军工、海防、陆军等层面逐步从浅显而深化,甚至是从无到有,一定程度上使晚清的国防力量有所增强,在国防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即便如此,仍是一次不彻底的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走向近代之际,开明士大夫基于“自强”、“御侮”而积极求新,内心深处又对传统武备极具自信,因而强烈要求突破传统的案白,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羁绊,致使其在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上处于“旧者未去,新者未立”的状态,这既是时代局限,也是现实使然。

——熊顺成《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国防科技工业开始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立足“富起来”,走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利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绝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轻工产品和家用电器等民生生产领域,成为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

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新世纪、新阶段,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一批军工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申晓勇《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特点和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国防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1-06-04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