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江苏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区发展

中文“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吴文藻等人从“Community”转译过来,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阶段表现
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自治缺乏。
20世纪8090年代1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
2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
21世纪以来12000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
22004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
32010年开始实施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表明了我国对强化群众自治的肯定,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4)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的返乡实践活动,城市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等。
未来发展展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进步;核心是既强调在过程中必须有当地居民的参与,也强调结果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

——据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李嘉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摘编自曾晓阳《论19世纪末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的教育举措》

材料二1927年后,中国革命势力进入赣南后发现,民众对宗族的认同度很高,对阶级、阶级斗争概念的认识程度则很低,这不利于动员民众加入“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在民众中建立起对革命的认同,苏维埃政府先是掌握学校的监管权,然后选择、组织契合革命所需的教育内容。去除民众宗族观念、在民众中建构起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意识形态是苏维埃教育的理想。但革命教育的理想遭遇了国共战争环境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革命教育尽管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真正内化为民众的认同。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运动中,通过划分阶级来建构新政权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摘编自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法国推进民族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教育变革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院,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的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到1948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1949年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1010日,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博物馆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博物馆的时代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发了特许状,允许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与东印度的贸易。3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四艘船组成的船队首次前往东印度,船队拥有110门大炮,是不折不扣的舰队。

1765年,第三次来到印度的克莱武和当地行政长官之间签署了协定,该协定禁止行政长官拥有军队。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孟加拉及其周边三个邦的财政部长职务,对于收缴得来的税款剩余的部分可以自由用于自己的活动。公司成为孟加拉的"领主"。

——摘编自(日)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材料二   广州行商制度创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广东新语》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行商深受专制国家和官吏的各种压榨,行商资本常常处于短缺状态。行商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本,遂向外商借贷,以便维持门面,而东印度公司商人向中国行商的放款,是地道的高利货。最终,行商从清政府控制、管理对外贸易的工具演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帮凶。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宣告了行商制度的终结。

——摘编自萧国亮《清代广州行商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18世纪中期前后的性质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行商制度衰落的原因。简析东印度公司、行商制度对英、中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022-03-09更新 | 51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何谓民主?民主是一种精神,它原从一根本点发展出来,而次第分析之可有五点:承认旁人、讲理、平等、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明白这些,然后可以来论中国。中国人生活上自有其民主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即其第一点精神之表见。特别是第二点,最为中国之所长——中国人最爱讲理,明礼守信,以德服人是为讲理之精神。

一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我认为理想民主至少应达到五项标准:(1)有效的参与;(2)投票的平等;(3)充分的知情;(4)对议程的最终控制;(5)成年人的公民资格。……历经近百年的发展,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典型的民主国家,上述的五项指标较好地达成,如巧妙地控制绝对权力、代议机构组建政府、公民相对平等地参与各项政治事务…

一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罗伯特·达尔对“民主”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到“19世纪上半期成为较为典型的民主国家”的具体表现。
2021-08-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5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从历史发展脉络考察,现代意义上宪法宣誓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英国 1215 年的 《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纷纷将宪法宣誓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沿袭下来。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对宪法宣誓制度予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中有如下规定:“在总统就职之前,他应宣誓或誓愿如下——我郑重宣誓(或誓言),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遵循极为严格的程序,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整个制度用仪式化的方式搭建起宪法文化的传输体系。

——摘编自赫然等《西方宪法宣誓制度给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早在苏维埃政权创建时期,政府委员就曾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机关——立法机关( 参议会或临时参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政府)和审判机关(法院)中,新当选领导人员实行就职宣誓。据《解放日报》载,在陕甘宁等地,新当选的参议会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曾举行了就职宣誓典礼。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英国、美国、苏联、南斯拉夫和伊朗等国的就职宣誓曾有所报道,有的甚至放在头版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边府委员参议会驻会议员就位后,徐达平副主任领导全体委员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犯,愿受人民严厉制裁。”

——摘编自贺永泰、张文欢《延安时期政权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2),这种君赐特权制度逐渐异化为英王增加王室收入的一种手段。这种状况完全背离了制度的立法目标,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商人都对该制度深恶痛绝。1624年英国废除了原有的英王特许制度,重新颁布了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保护先进新兴技术、鼓励技术进步的法律——《反垄断法》。由于英国较早颁布了关于专利的有关法律,当时的英国工业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各种巨大的创新成就。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继英国之后,美国国会于1790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

材料二   真正将西方专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国的是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篇》中对专利制度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1882年郑观应等人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但该专利不过是对当时西方已有工艺的引进,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境内没有出现过一家私人投资的新式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厂。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清末新政时期,商部在1904年咨文各省,要求严格并规范专利审批。在此期间清政府虽一再下诏劝商惠工、奖募创新,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著作权律》等,但始终未修订一部正式的专利法,以致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摘编自姚秀兰《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每月29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年377天,其中最后12天举行祭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公元前4511日,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按阳历(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发布新历,史称“儒略历”,每年实际时间比公转周期长1114秒。至1582年,误差已累积10天,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愤怒的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改历,规定把儒略历158210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15日,中间跳过10天。并修改了置闰法则,使每年平均为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十分接近,可以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1天。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古代历法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汉武帝时期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元代郭守敬根据多年的天文观测与演算制定的《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并且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中国古代历法,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使中国人较早地掌握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立了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采用公历,以国际时区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中国统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张培瑜《中国历法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与罗马历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时间确立的政治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积极推动的国防近代化,在军工、海防、陆军等层面逐步从浅显而深化,甚至是从无到有,一定程度上使晚清的国防力量有所增强,在国防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即便如此,仍是一次不彻底的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走向近代之际,开明士大夫基于“自强”、“御侮”而积极求新,内心深处又对传统武备极具自信,因而强烈要求突破传统的案白,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羁绊,致使其在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上处于“旧者未去,新者未立”的状态,这既是时代局限,也是现实使然。

——熊顺成《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国防科技工业开始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立足“富起来”,走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利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绝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轻工产品和家用电器等民生生产领域,成为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

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新世纪、新阶段,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一批军工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申晓勇《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特点和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国防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1-06-04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