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明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 .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16年1月5日,在传言张献忠“江口沉银”区域发现一批珍贵文物,除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后形成证据链证实了张献忠在当地“千般沉银”的民间传说。对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传说开展历史研究
B.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
C.民间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
D.民间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孙中山先生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从孙中山这则评论可知
A.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B.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
C.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D.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5 . 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族认同推动国共关系改善   ②文化认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③救亡图存激发了民族认同感   ④海峡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材料二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史上“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的一个实例,并加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指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9 .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以上图文资料别指出四者政体的性质。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图的政体在权力结构上有何异同?

(3)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宣称其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2016-12-12更新 | 514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