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2 . 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生活年代言论
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严复18541921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李大钊18891927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改革离不开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不能变,一变就人心不安。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阔。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
发展是硬道理,不要丧失时机,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经济“过热”,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票子发得多了一些,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非常严重,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敌人知道变不了,但是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

——摘自王焕伟胡椿《从南巡讲话透视邓小平同志的忧患意识》

材料二   二十年来,我们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树起的这块界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通过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飞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启动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也使中国的改革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感性认识阶段。

——摘自陶戌林《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飞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同志为哪些事情担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次飞跃的?请你谈谈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文学变革运动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危机所激发出的文人强烈的忧患和改革意识的产物。其主张一是文体的革新,即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骈文,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二是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提出“词必已出”和“文从字顺”,并借此昌明儒家之道,攘斥佛教。北宋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更为重视文以载道这个重要的理念,文章的议论成分、政治教化功能进一步增加。这种载道的古文在此后一千年间占据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全面冲击的产物。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们指出:“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他晦涩难解,养成国民笼统的心思,使得表现力与理解力都不发达,但另一方面,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所以,新文学革命是语言和思想同时操作,且更偏重思想变革。“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的新道德以尊重个性权利、维护个人权益,并要求文学表现“个人的解放”,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摘编自祁志祥《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


(1)据以上材料比较唐宋古文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不同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以上材料指出两次文学变革运动的关系,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为“再生”和“新生”,新生的号召意味着文化的近代转向,成为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旗帜。这场运动的的真正性质,在“知识就是力量”一词中得到充分显示,这句口号显示出人们要用文化扫徐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的决心。在新文化的培育下,欧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成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市民家庭,人文主义也更多地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因为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们批评宗教戒律的束缚,批评教士的贪婪和淫荡,指责繁琐的宗教仪式,提出限制教会的世俗权力,强调个人的内心虔诚信仰。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德意志政治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即以教会法为主体的封建法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制约。

——摘编自王亚平《培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新生”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出现许许多多创新成分”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旗帜鲜明地写道:“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1902年,他从西方民族主义学说中又接过来“民族的国家”的观念,指出“能建造民族的国家声施烂然,苟反抗此大势者虽有殊才异能,卒归败衄(失败)。”同一年,他还令人注目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名称,指出“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只有齐国。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经济之压迫,致吾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内涵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算盘完全打错”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020-10-14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上海讲演时倡导:学生自主自治,注重平民教育,实行社会服务,遭到不少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长沙讲演时认为:改革中国政治最好是采用苏俄方法,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一时大受欢迎。两人演讲的遭际不同,原因不包括
A.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B.罗素的演讲契合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传播趋势
C.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深感失望
D.国人尚未意识到平民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德目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祥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二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出身灶丁,早年以商贩为生,三十八岁始就学于王阳明门下。王艮虽然继承了玉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但他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提出一些颇具独创性的看法。王艮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将神圣性的“道”与百姓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王艮的“格物”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他指出:“物格,知本也。”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尊身”的观点:“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这种思想包含着维护个体生存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意义,对明朝中后期思想想文化影响甚巨。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概括他们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王艮心学思想独创性的表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些表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明儒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