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书籍、报刊、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战必胜说》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康有为全集》
(l)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申报》大事年表(部分)

—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
(2)充分挖掘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概括1912年一1938年间《申报》的发展特点。
材料三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3)仔细阅读两份目录,指出两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主流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3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仿真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3 . 民主政治是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东西方近代化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说:“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政治制度的实行导致古代社会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说说宋代是“纯粹的平民社会”的理由。
材料二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政治常为平民政治之媒介者焉……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泰西之有贵族而民权反伸,中国之无贵族尔民权反缩,盖亦有由矣。”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试以英国代议制度确立的史实简要加以说明之。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17年谈到改造中国的途径时强调:“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国家如此,民族亦然。……吾人甚盼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逾于旧宇宙耶!”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毛泽东的主要主张。运用具体史实说明1840—1919年间的中国和15—19世纪的西方在社会改造走向近代化过程中途径的不同。
2016-11-27更新 | 6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诸暨市高三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