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礼逊一部中文英语语法书里将“She”译为“他女”。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中创造性的将“She”译为“伊”。1918年,“她”开始公开使用。1919—1922年,“伊”字在和“她”字正式的争论中一度领先。直到30年代前中期,“她”字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她”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是形,也是声,和“他”形异声同,这种“有节制改变”遵从了汉语自身可以一音多字的简便特点。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由于其社会优先进入现代化,故其语言在许多方面也较早地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她”字虽不能说是这一西方语言现代性引进中国的直接产物,但它无疑是中国人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语言文化接触、碰撞而创造出来的美妙之果。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1)根据材料,简述英文“She”字译文的变迁过程。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她’字得到社会认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并阐述了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他论证,为了防止出现暴君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该交给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应该由陪审法庭掌握。孟德斯鸠认为,三个权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碍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况下,毕竟能够协调运转。孟德斯鸠这一套“三权分立”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据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 孙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后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讲是君权。但是中国的君权不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而后两项是西方制度中所没有的。所以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宪法要创造一种新主义,叫作“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改体”。孙中山进一步解释道,这“五权”属于政府的权力,叫治权,而民权中人民所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四项,为政权。政府只能行使“治权”,而由人民来行使“政权”,并且要用人民手中的“四权”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五权”。
——史晓捷《孙中山治国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权分立主张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权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3 .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最光辉的十年即20世纪开头十年为例:1900年到1902年,思想界主流是改良派的民权思想,1903年王1906年,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天下,1907年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想又风行一时。十年当中,议题三换,……西方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像压缩饼干一样被挤压到一起,由各个不同的阶层、派别、人物反映出来。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二 促成袁世凯称帝的动因,第一,是梁士诒等因五路借款回扣贪污案及其手下吞款肥己隶,怕被人揭发,就想以拥戴他称帝,建立珠功来赎罪;第二,袁克定总想做嗣君,于是竭力从旁进言:第三,杨度等想藉此以满足他们个人名利双收的欲望;第四,袁世凯认为民国就得有议会,而议员等又事事掣肘,实在不胜其苦。
——袁世凯第七子《袁克齐回忆录》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袁世凯敢于称帝复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称帝的历史背景。
2016-11-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二模文综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商业。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 ,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应用,形成了第四次商业浪潮: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以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提供服务,它可以将业务延伸到互联网接通的每一个地方。它通过建立虚拟商务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的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联结得更加紧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它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来重新配置社会的各种资源……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市场调研、广告投放、商务洽谈、签约、各种单证的核对以及物流的控制和资金的交付都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电子商务模式可以降低商务活动各环节的成本,如不存在中间环节,采购和物流环节的成本低。企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及区别客户,经济活动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有人预言,传统商业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有哪些?以明清商业为例简述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子商务出现的原因。与传统商业而言,电子商务有怎样的特点?
2016-11-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宁夏区固原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材料是康有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
材料一 (1898年)“人不能有常而无变,……《春秋》发明改制,《易》取其变易,天人之道备矣。”“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材料二 (1902年)(中国)“与美迥异不同”,革命必至“内乱相残”,“令外人得利”。
(1912年8月)“今既合五族而大一统,存帝号而行共和……今际破坏,虽吾党所不预,而他时建设,岂吾党所能辞?”“讲乎外势而先弭内乱,以国为重而民从之,……保中国已有之粹,而增其未备。”
(1913年6月)“名为共和,实则共乱”,“仅令千数百之暴民得民权平等自由,是排除一人之专制而增设千数百人之专制”,“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缪也。”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7 .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材料一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为陈胜、吴广作“世家”,……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据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等整理
材料二     希罗多德说:“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公元前五世纪时,他写成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在他看来,希波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他以纯粹人性化的术语阐释了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他坚决反对任何天神干涉人类事务的想法。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的命运不论好坏,都是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
——据(美)贝内特·希尔等《西方社会史》等整理
材料三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在史学观方面的共同点。
(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能否据此判断历史学等同于文学艺术?为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批判旧史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辜鸿铭(1856—1928),祖籍福建厦门,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他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他“长于西学,而服膺古训”,独尊孔子,却又放荡不羁,敢讽慈禧“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敢骂袁世凯为“贱种”。时人称他为“怪杰”。北大讲学时,学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重感情、求忠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是主“王道”的文化。而欧美一味恃强,是主“霸道的文化”,终致“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其解决办法还得仰靠中国文化。他还说:“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正因为中国人讲求精神,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史永不衰老的民族。而欧洲人,由于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处于“感情与理智”、“心肠与头脑”的冲突之中,面对严重民族危机,辜鸿铭强调:“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辜鸿铭对中国士大夫的两种极端心理给予批评:“自来我中国士大夫夜郎自大,其贻讥外人固不足怪,惟今日慕欧化者,又何前倨而后恭也。”
——据马克锋《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辩》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述辜鸿铭的文化观。
(2)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简要评析辜鸿铭的文化观。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9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作的世界第一架有动力、可操纵、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器试飞成功
1911年
飞机在意土战争中首次露面
1914年
飞机在一战爆发时还只是用于空中观察和枪械对射的工具
1918年
飞机成为能用于空中侦察、临空轰炸和追逐格斗的有效武器系统,产量也剧增,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航空工业
1939—1945年
飞机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飞机的性能几乎达到了使用活塞式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极限
20世纪40—50年代
喷气技术的推广应用
20世纪的后50年
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发展了四代,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攻击机、预警机、无人侦察机和武装直升机等。同时,飞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也都大显身手,出现了客机、农林飞机、紧急救护飞机、海洋巡逻飞机,乃至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用的轻型飞机

——根据李业惠《飞机发展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016-04-0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
(2)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
2010-05-25更新 | 8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