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唐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这一历史现象(     
A.利于减少统治者决策失误B.扩大了谏官的权力
C.使中央决策日趋透明开放D.分化了宰相的权力
2023-02-10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秦朝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但到汉武帝中叶以后,对郡县地方官和监察官的任用采取了“本地回避”的制度。这一调整旨在(     
A.健全地方行政机构B.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C.完善国家监察制度D.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认为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6 . 《汉书·师丹传》记载:汉成帝末年,师丹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他联合丞相孔光等人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倾。……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由此可见,师丹提出的“限田”政策旨在(     
A.限制诸侯王列侯势力,力图挽救汉室统治B.减轻平民的徭役赋税,同时惩办贪官酷吏
C.打击绿林、赤眉起义,从而改变土地私有制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及缩小贫富差距
2023-02-04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2023-02-03更新 | 407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内外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其内居住着内服贵族家族,内服由中 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 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据此可知,商代内外服制度(     
A.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B.加强了王朝的中央集权
C.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成熟D.强化了商王的专制权力
9 . 西周时期的金文族徽大多为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殷遗族氏标记。如图为西周金文族徽地域分布变化图。这一分布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     
A.青铜铭文逐渐走向普及化B.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瓦解
C.贵族阶层等级秩序的消融D.分封体制促进了族群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裁撤中书省后,朱元璋为应对日益繁琐的政务,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四辅官,以复核司法、人事等工作,与皇帝讲论治道,偶尔参与研究皇帝提出的一些问题。四辅官位列公侯都督之下,六部尚书之上。由此可见(     
A.四辅官成为明朝新的行政中枢B.四辅官的设置终结了丞相制度
C.内阁设立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D.四辅官参政议政掌握决策权力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