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宋代笔记小说《丁晋公谈录》记载,吕端通过恩荫而位至宰相,“后苑赏花宴,(宋)太宗宣臣僚赋诗,吕奏曰:‘臣无出身,不敢应诏”,。这说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朝政B.宰相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C.科举制的影响增强D.恩荫制度影响官员素质
2022-04-01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据记载:“贵州古称罗施鬼国,……历唐朝、宋朝皆以归顺,不失爵位领土。”“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遣傅友德平定云南等地,……仍授霭翠(当地土司,彝名陇赞阿期)为贵州宣慰使;宋钦(当地土司,蒙古名宋蒙古歹)为宣慰同知,各领所部居水西、水东,隶属四川。……授思州宣慰使田仁智、思南宣慰使田茂安,暨镇远等府,隶湖广。”由材料可知
A.明初对贵州已采取有效的“改土归流”措施
B.历史上历朝中央政府已对贵州进行严密管辖
C.贵州在明洪武十五年已经正式建省归属中央
D.贵州在明洪武十五年仍是地方土司统治状态
2022-03-31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地方管理制度在沿用元代行省制的基础上,将全国分为十三行省和南北两直隶。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以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简称都司;以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简称藩司;以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狱和监察,简称臬司,三司互不统辖,分别对中央负责。为了统辖事权,克服三司互相抵牾之弊,明代中后期开始向各省派遣巡抚,统管一方事务。随着巡抚的固定化,藩臬二司逐渐成为巡抚的下属机构。另外,明代还在部分地区派遣过总督,以协调各省和各镇的军事行动。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明朝设置了军政合一的边疆管理机构以及土司制、都司制等不同形式的机构。此后,明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简析明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改革地方管理制度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地方节度使可自行辟署,延揽人才。所辟署员属于国家官吏,有“职”有“官”,并可考课升迁,以致“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唐后期宰相竟有三分之二曾从辟过藩镇使府。材料反映了唐代使府辟署制度
A.部分弥补了科举制度的不足B.造成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C.成为官员任职升迁主要途径D.引发朋党之争的政治乱象
5 . 清前期设立台湾缺、烟瘴缺、沿边缺、苗疆缺等"边缺",由当地督抚就近拣选"熟悉风土"的官员,在提请吏部后调补地方各缺,且俸满后可不拘泥于辈分和资历,遇缺"即加优升"。这一举措
A.解决了吏部铨选官员的弊端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顺应了边疆民族自治的需求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22-03-23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3+3+3”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宋时期经常出现“朝议”与“廷争”。仁宗时宰相吕夷简曾对摄政的刘太后说:“臣位宰相,朝廷大事,理当廷争。”张方平也在奏疏中指出:“中书奏事,争辩御前,连日纷哗,中外喧骇。其于事理,必有曲直。”这说明北宋的中央决策方式
A.重视发挥防错纠错机制作用B.因循旧例鼓励官员各抒己见
C.改变了传统的朝廷决策模式D.不断激化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两晋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占1.2%。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察举选官占据主流B.选官权由中央主导
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D.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2022-03-09更新 | 612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谱牒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出现了重大变革。在编纂谱牒时,苏洵和欧阳修采用了小宗之法,即世系上追溯到始迁祖或者五世祖。而皇家在编纂族谱时,则往往采取大宗之法,即将家族世系一直追溯到血缘始祖或者受姓始祖。欧苏的谱学思想和续谱原则、体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官方在主导皇家谱牒编纂的同时,也积极鼓励民间族谱的编纂。1205年,宋宁宗颁下诏令,鼓励民间修纂族谱,力保家族绵延不绝。续谱的目的也由选官和婚配转变为尊祖敬宗、和睦族人。此后的朝廷大都鼓励民间私修族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元朝不爱重视中原文化,官方对于谱牒编纂也不热心,但是民间续谱之风依旧盛行。由于时代久远,宋元谱牒已丧失殆尽。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要求民间重视族谱的编纂。自此,民间续谱之风一发不可收拾延续至清。民国时期,各个家族仍然重视族谱的编纂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续谱之风又重新兴盛起来。在续谱时,家族大都继承了过去族谱编修的原则。从内容上来看,尽管族谱的篇幅有所减少,但谱名、谱序、姓名源流等基本内容仍然具备,而且世系表仍然是新修族谱的主体。

——摘编自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等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谱牒编纂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谱牒编纂绵延不断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间续谱之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斧钺在此主要充当
A.征伐武器B.礼仪用器C.部落象征D.政治礼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汉初年,朝廷曾诏令王国、郡设立太上皇(刘邦父亲)庙、高祖庙,与中央皇室共尊同祭。但西汉后期,汉元帝下诏废除郡国庙,且皇帝宗庙只设立在京师,由当朝天子亲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权政治的发展与稳固B.宗法观念的日益淡化
C.王国势力威胁中央统治D.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