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体现孔子“从周”原因的是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C.郡县制度,天下归私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族谱连两岸,乡情续五缘”,“客家祖地”上杭多年来通过客家族谱的研究和对接,追溯并印证了两岸客家人亲密的血脉渊源。该县以客家族谱为载体,深入挖掘内涵,开展族谱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台湾地区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进行族谱对接,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下列对客家人重视族谱文化研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B.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D.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但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关于其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B.鲁国历史更为悠久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5 . 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6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

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
2017-06-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彭州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很早的时期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公元前6世纪,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的血缘亲族组织。

——摘编自《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材料二   从秦朝建立到五代十国时期,宗族在封建国家的建立中不断被分解、变异。秦朝仍实行“家天下”的政治统治,血缘亲疏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汉文景期间,地方宗族开始利用宗族关系建立自治共同体,并逐渐发展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强大集团。汉武帝时,“徙强宗大族,不得族居”。东汉时,宗族以士族门阀形式持续到了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宗法受到巨大打击,但因其顽强生命力,并未全被排除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由宋代到清代,宗法逐渐内化为主体政治结构的潜在因素,一改以往的贵族存在模式,将自身形态深入民间基层,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群体,既维护了宗族的长治久安,也稳定了国家政治体制。

——摘编自王露《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血缘亲族组织削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影响。
8 .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