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2019-05-28更新 | 324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
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
C.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D.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B.希望恢复商周时期的法制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要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政朝廷”。御史台之下辖有台院、殿院、察院。台院的御史官位仅为从六品,但其职掌是纠举百官,参与审判,对官员弹劾不必经御史台长官同意,有权直接向皇帝奏参,“…殿院殿中御史,从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仪,京殿诸州兵皆隶焉”。此外,还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巡视京城仓库和驻屯京师的诸卫及禁军,察院监察御史,正八品下,主管分察巡按州县,“知朝堂左右及百司纲目”。出巡时的声势相当显赫。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陆续规出台并录入《元典幸》。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率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好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材料三1914年3月,(中华民国)大总统以教令39号颁布《平政院编制令》,设立平政院,直隶于大总统,察理行政官吏之违法不正行为,以平政院评事5人组织之庭行使审理权,置院长一人:…平政院内设肃政厅(负责对官吏进行的纠察弹劾),置肃政史:置都肃政史——人,指挥监督全厅事务:平政院庭长由平政院院长从平政院评事中提名,呈请大总统任命:平政院评事及肃政史由大总统选择任命;“…然平政院与肃政厅存在的时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但却具有积极的意义。

—搞自赵颖《明末初监察制度初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监察体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民国初年监察体制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2018-09-22更新 | 2280次组卷 | 5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9年高三10月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隋唐以后,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
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州募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皇权遭遇相权严重挑战
C.赋予监察官员更大权力
D.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明代都察院
A.削弱相权并监督百官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具有三权制衡的特点D.保障了国家机器运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2017-10-31更新 | 506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