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据记载,唐太宗曾将中央政府的官员从两千多人减至六百四十三人;而宋仁宗时代的官员数量却过万。宋仁宗时期的疆域约为唐太宗时期的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北宋中期,百姓要承担的官员俸禄的负担是唐代初年的几十倍。由此可推知,和唐初相比,北宋中期
A.人口大幅增长B.行政效率提高
C.边防压力减轻D.阶级矛盾加深
2021-11-12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3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这反映了宋初统治者采取措施
A.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B.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C.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D.加强官僚队伍建设,完善文官政治
2021-07-20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泉州第一中学、南安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唐大诏令集》中记载,安史之乱后,“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读通鉴论》中也说“唐立国于西北而置根本于东南”,屡经大难“而唐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由此可知,唐末的藩镇(   
A.推动南方经济的不断开发B.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使地方脱离中央趋势增强D.加强了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 据记载,唐天宝末年,“修文教,废武备,人至老不闻战声”。中央禁卫军士兵大多来自“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整日打架斗殴,以致“有事乃股栗”,无力作战。据此可知,当时
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盛行B.中央集权存在着危机
C.市民阶层的社会影响扩大D.保甲法实施成效甚微
6 .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
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
7 . 唐朝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作相须读书人”。《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扩大文人建功途径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科举选官制度D.众设其官分散权力
8 . 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A.参知政事B.三司使C.转运使D.通判人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地方管理的优化B.中央集权的弱化
C.财政体系的落后D.国家治理的进步
2022-05-24更新 | 57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2022届高三新高考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10 . 如表为《唐书》中的一些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记载内容出处
(敬玄)……凡三娶皆山东旧族,又与赵李氏合谱故台省要职,多族属姻家卷106《李敬玄传》
神龙中,旌其家,大暑曰“忠臣之门”。天下高其节,凡民族皆愿通婚卷112《冯元常传)
日知贵,诸子方总角,皆通婚民族卷116《李日知传》
A.婚姻制度得到革新B.门阀势力遭受冲击
C.崇尚门第之风延续D.新的势族观念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