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支出激增,于是为增加收入而广开捐例。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台以下均可捐纳获得官衔。到清末时期,各省捐纳人员已多得无法安插。当时广开捐例
A.有利于平息当时社会矛盾
B.体现了晚清统治的腐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近代官职制度的创新
2 . 1854年,广东天地会的洪兵围困广州,英国驻香港总督包令以保护经商为名,派军舰护送商船向广州城内运入大量粮食、军械等各种物资,最终洪兵败退。这一事件
A.体现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B.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
C.加速了广州附近自然经济的解体
D.表明英国不干涉清朝的内政
3 . 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③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
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民报·发刊词》(同盟会的机关报)


(3)列举19ll~1912年间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主张的实施情况。

材料四   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的含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5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C.甲午战争D.义和团
6 . 1909年5月,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四艘老旧的舰船,缓缓驶出三亚榆林港,开始对西沙群岛进行巡阅。这是沉默多年的中国海军重返南海的一次努力,也是晚清时期一次意义深远的主权宣示行动。近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l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扎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文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饰与邪恶的象征。“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8 . 1843年11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指示赴中国的使团:“您的目标应是为法国的航运和贸易获得相同于英国的一切利益。”此时英国在中国已获得的“利益”包括
①政府有一名公使长久驻节北京
②由驻华领事对侨民实行司法管辖
③在中国东南五个重要口岸通商
④商船在长江各通商口岸自由航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