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黄爵滋的奏疏:“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岁漏银二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编者注:即1838年),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余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二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甲午战争成为中日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材料四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毅国教民的方案,不过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清政府的解决措施。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行简要论证。

(4)材料四中的“拳匪运动”是如何救国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

2017-12-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0课 鸦片战争

2 . 材料中国近代史教材观点对比(节选)

《资政新篇》在外交方面规定,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往来,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国传教士等“不得擅入旱地”,“不得诽谤国法”,即不得干涉太平天国内政;而且提出要同外国竞争,“与番人并雄”,希望迎头赶上和超过外国。

——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材》(增订本)

19世纪90年代,这个反朝廷的秘密团体(义和拳)呈现出了排外色彩,它发誓要杀死外国人及其中国帮凶。……拳民称外国人“大毛子”,中国基督教和从事洋务的人认为“二毛子”,所有“毛子”都要斩尽杀绝。……由于排外,拳民宁用旧式的刀矛,而不要枪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六版)

比较上述左右两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政新篇》和义和团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指出明确清楚;分析原因角度合理、充分)

2017-08-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康中学、于都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历史节点通常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候。探究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节点的抉择及影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勇气与智慧
材料一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与王安石主张上的相同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者实跋其主张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性。
探究二   1 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选择
材料二 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是什么?分析国人注意孙中山先生方案的必然性。
探究三 新中国历程中曾经的重要字眼——“计划”
材料三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98.3%,即平均每年增长14.7%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材料四 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全国在钢铁和其他若干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接近美国,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二五计划”与“一五计划”的相同处。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结果及原因。
探究四 数字世界——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一瞥
材料五 表1:美国的工资涨幅和生产效率涨幅(单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表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率(单位:%)(摘编自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5)表1所示现象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表2反映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关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策对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6)在你人生发展的节点,你认为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并举出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答题示例:观点:不畏困难,勇于突破。如商鞅、王安石克服压力推行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4 . 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传教活动同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民教冲突不断,教案频发,最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造成这一时期“教案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族危机严重激化了民教冲突
C.太平天国运动宣扬拜上帝教D.中国民众固有的仇洋排外心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2016-11-27更新 | 64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强化练习: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划线处应为
第一节民教冲突的产生
第二节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第四节______________

A.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2015-06-10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山东菏泽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第四节标题应为
第一节民教冲突的产生
第二节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第四节

A.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2015-06-0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枣庄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