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民主B.进步C.爱国D.科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2019-05-02更新 | 756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5年,张太雷和瞿秋白分别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1935年,齐燕铭也指出五四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这表明,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A.反封建色彩并不浓厚B.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时代
C.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D.丰富了新文化运动内涵
5 . 1923年5月,李大钊号召青年学生“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对现政府立于弹劾的地位。因为我们光组织民众是不行的,他们是可以破坏我们组织民众的事业。”这一主张
A.意在鼓励青年积极投入革命运动B.与“扶助农工”政策本质一致
C.是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D.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022-01-2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战争后能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的主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07年,日本4家轮船公司合并为日清轮船公司。从上海到汉口之间航行的日清公司载运量,在1919年四月份为5552吨,五月下降为2157吨,六月份只有37吨,某一次航行载客仅五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高涨D.政局动荡不安制约商贸发展
2022-01-23更新 | 21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青年毛泽东曾著文指出,辛亥革命只是留学生、会党、新军等所为,与“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还算不上是一种“民众的联合”,而五四运动则产生了全国民众“大联合”的动向和趋势。毛泽东旨在
A.肯定民众力量B.批判国内舆论
C.反省辛亥革命D.推进五四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
A.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
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C.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
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2019-06-17更新 | 432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历史试题
10 . 中国几百年来,有不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捍卫主权的英雄人物。民众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尤其是在20世纪前半期,中华民族砥砺前行,逐步走上民族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帝在18世纪晚期发声:“自皇祖、皇考以来,祖宗之江山断不可丢。犯我天朝者,不论远近,必诛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材料二:   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始于20世纪前半期。19195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不久,上海等地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各阶层的爱国行动空前高涨。


1931-1945年,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实现全民族抗日。我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最终彻底胜利。

——以上材料摘自《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


(1)清朝前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表现出“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捍卫主权”的政治睿智,试以史实说明。
(2)有历史学家评价:“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开始走上复兴道路的里程碑。”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2-03-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