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红军长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派红7军团北上、红6军团西征以调动“围剿”的敌军,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减轻了压力;长征初期,红2、红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牵制了大量敌人;遵义会议后,红四方面军发动嘉陵江战役,歼敌10余个团,为红军继续北上奠定基础,材料体现了红军(     
A.英勇善战,连战连捷B.互相配合,团结战斗
C.灵活机动,各自为战D.不畏艰难,敢于胜利
2022-07-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七高级中学(长安区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开始“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2022-07-09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理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据红军战士方国安回忆:“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长征中,先后有422名营以上干部牺牲,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位,军以上干部8位,干部给战士作了表率。这主要说明(     
A.党在长征中的坚强领导力B.党由幼稚逐渐走向了成熟
C.红军的长征是异常艰难D.长征的胜利是革命转折点
5 . 毛泽东诗词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伟气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诗词摘录出处及创作时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92512月)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露需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9月)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193510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2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月)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19566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19596月)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整,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5月)

根据上述诗词内容并结合相关党史知识,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鲜明,史实明确,表达清晰,逻辑合理。)
2022-02-19更新 | 42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著名作家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一书中描述这样一个事件:“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B.南昌起义后进攻广州受挫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一个多月。他们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A.在长征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B.为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D.促使持久抗战方针深入人心
2022-02-1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34年9月8日《红色中华》报刊发表了题为《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的报道,号召苏区群众在10月10日前完成20万双草鞋。与此募集相关的红军行动是(  )
A.战略转移B.土地改革C.支援抗战D.救济民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原则是:产谷多的地方多借;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在边区受国民党压迫程度严重的地方不借。借谷票可用于抵纳当年土地税,相抵后仍有余者,可向政府领还现款。这一做法客观上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有利于为战略转移准备给养D.有助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10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的会议犹如一个又一个脚印,串联起中共成长与成熟的足迹,引领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材料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1936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在总结长征的历史意义时,毛泽东生动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与材料一有关的是中共历史上的哪次会议?时间是哪一年?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七会议的时间是哪一年?此后,中共探索出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开端是什么?
(3)指出红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重要会议的时间和名称,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红军长征的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