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发动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三大战役”是指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 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①③④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诗词选集》

材料二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三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首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印证材料二所作的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根据材料三说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的策略方针发生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是某次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片段),据此推断这一战役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カ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临沂等地。

A.徐州会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
5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抗日战争胜利
B.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解放战争胜利
6 . 学生的抗议成了1945-1949年最令国民党政府恼怒的事情之一。学生的行动基本上是反战运动,它使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共冲突上。由此推断,学生运动(     
A.表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C.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A.日本发动旅顺大屠杀B.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国共进行辽沈战役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革命战争局部示意图。图中战役反映
A.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B.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
C.八路军发起全线反攻D.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
9 . 解放战争时期,下图中①-④四个地点相继发生的事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①地—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②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C.③地—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D.④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0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8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渡江战役打响的时间(精确到年、月);并说明“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