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6 道试题
1 . 民主是近代以来世界的潮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政治追求,制定法律是保证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既不可能得到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不能被清王朝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所接受,君主立宪制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试图把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中国传统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在一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但是,“三权分立”制度也好,“五权分立”制度也罢,在历史上并没有站住脚。袁世凯不仅解散了参议院,甚至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参议院成为北洋军阀的玩偶和道具,北洋军阀搞伪宪闹剧,制造的是一片混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召开了“国民大会”,制定了所谓“宪法”。但是,即使这样的“宪法”,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引自《“六个为什么”》解读
材料二 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今天的许多领域,投票制度、选举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增多,制度化的渠道不断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参与热情也不断提高。
作为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标志,法治成为中国人民的殷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而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中,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坚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为民深入实施,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这充分表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在全社会的共同实践中正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摘自《人民日报》
(1)近代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为现代中国建立民主法治社会提供了某些借鉴,试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加以概括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1949—1956年间“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内容及其法律依据?概括新时期党和政府是如何健全和保障民主制度的?
(3)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法治建设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历程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7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年华诞。在过去60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到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材料二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外出逃荒要饭。没有外出的小岗生产队社员为免于饿死,在11月24日夜晚聚在一起写下包干到户的保证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2)分析小岗生产队社员如此神秘而悲壮的“包干到户”的举动的历史背景和反映的根本问题。他们的行动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2016-11-18更新 | 3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高考大联考模拟试卷(大纲版)文科综合试题1
4 .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
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83年1988年……

对表格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一届人大在新中国成立时即召开
B.“文革”时期人大制度被彻底废除
C.人大会议的召开无固定时间规定
D.进入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发展
5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纲》中对新中国的税收做了一些调查,根据1952年以来官方提供的有关税收的数字,可以注意到如下一些递增级数:
年份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
税收100114128128145154206249

以下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与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增强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 .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
人数(人)964853241313442
比例(%)5.113.412.2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