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这反映出,邓小平认识到(     
A.外交机构的局限性B.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D.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 . 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 . 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1954年宪法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85条~第103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宪法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3条~第56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历经三次修改、五次修正。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判断,下列有关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1982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1997年十五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
5 . 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后,随着“民告官”的合法化,“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日益成为常态。这种现象(       
A.反映出官民矛盾有所缓和B.表明政府执法权力受到人民限制
C.使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障D.利于国家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6 .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之间的法律进行了清理,宣布过去所制定和批准的134件法律中,有111件失效,继续有效或需要修改有效的法律23件。同时,制定了新的法律。这一举措
A.完善了全国人大的职能B.促进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
C.推动了宪法的与时俱进D.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2022-03-09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54年第一届全国入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渐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
A.初步确立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B.使民主法制得以重建和完善
C.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D.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
8 . 从以下1978-2008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数量统计表中可知,此时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
229部682部7000余件600余部200余部

A.人民法律意识提高B.法制建设成就巨大
C.依法治国写入宪法D.基层民主政治扩大
2021-12-16更新 | 358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020-12-03更新 | 751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B卷提升篇)
10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的编纂
A.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意味着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领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