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观察下列示意图,与“五四”宪法相比,“八二”宪法的章节题目结构顺序体现了(     
A.我国已建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B.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高度重视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D.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方面的基础
2022-08-01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4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完成。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恢复民主法制,但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改革开放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性制定民法典的条件不成熟,只能“从批发改为零售”,根据轻重缓急,推出民事单行法,成熟一部推出一部。2002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先制定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在条件成熟后以此为基础再研究制定一部完整的民法典。2020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摘编自徐隽《我们需要一部怎样的民法典》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编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法典制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时代我国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2022-07-23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10年前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4 . 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后,随着“民告官”的合法化,“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日益成为常态。这种现象(       
A.反映出官民矛盾有所缓和B.表明政府执法权力受到人民限制
C.使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障D.利于国家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5 . 近代以来的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从理论上言之,家属主义长处固多,短处亦不能免;个人主义短处固有,长处亦非全无。其短长得失实难概论。惟编纂一国法典者,须实际与理论兼顾,不得专以理论上之长短为长短。……欧美各国《亲属律》,多采个人主义,以欧美各国近日社会盛行个人主义,于家属主义已经绝迹故也。……至日本《亲属律》则采家属主义,以日本今日社会盛行家属制度故也……中国今日社会实际之情形,一身以外,人人皆有家之观念存。……此次编纂《亲属法》,其根本主义应取家属主义,不取个人主义,于婚姻、亲子之前,先冠以家制一章。

——《大清民律草案第四编·亲属法草案总则说明·取义》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全国统一以后,以清朝末年开始、并在北洋政府时期得以发展的法典起草为基础(继续进行法典编纂)……立法院长胡汉民说:“世界各国的法律大都根本于罗马法和拿破仑法律,这两种法大都以个人为本位,而忽略多数人的利益。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我们不然,我们立的法乃是以全国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本位,处处以谋公共的幸福为前提。”民法典起草委员史尚宽认为“现今立法不宜于立足于家族制度,尤不宜袭取个人主义之糟粕,而应以全民族之利益为基础。”

——朱勇《私法原则与中国民法近代化》

材料四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五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中《亲属律》的编纂特点及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编纂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5)依据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有何特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民法典编纂过程的认识。
2022-06-30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等级考历史试题(A卷)
6 .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行将满40周年,以下条文摘自这部宪法及其修正案的有
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2-06-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同年6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对宪法起草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即不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全面、规范性地确立人民民主的原则,还需制定一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保证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因而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正确、恰当地结合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逐步过渡的灵活性,不仅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而且把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反映了过渡时期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全国人民通过实践形成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宣布:“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实际上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认。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还明确宣示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并在总纲中承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事实上贯彻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

——摘编自邓肄《社会主义宪政的启航——重读1982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的变化,并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022-06-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汝州市、漯河市2021-2022学年高二6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法律),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二   安陆应城县人张江陵与妻吴氏共骂母黄令死,黄忿恨自经死,已值赦。案律,子贼杀伤殴父母,枭首;骂詈,弃市。妇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詈之致尽,理无可宥,江陵虽遇赦恩,故合枭首。妇本以义,爱非天属,黄之所恨,情不在吴……吴可弃市。

——整理自程树德《九朝律考·晋律考》

材料三   1982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框架。

八二宪法一是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二是强化了民主与法制建设,首先表现为健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贯穿改革开放精神,四是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与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观点及理由,结合所学指出该言论所针对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判断,张江陵与妻吴氏所判刑罚哪个更重?结合所学,指出其量刑的原则和这一时期法律的重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1982年宪法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进展,分析1982年宪法的意义。
9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我国于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后相继制定担保法、合同法等单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标志我国正式进入法典化时代。我国民法不断发展,主要是基于
A.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C.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D.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
10 . 如图反映了新中国
A.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