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注重刑法,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做任何规定(例如契约行为),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例如对于财产权、继承、婚姻)。保护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利益——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的损害,并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务。

——摘编自陈新宇、杨同宇《中华帝国的法律:法史学经典著作研读》等

材料二   1908年,清廷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正式起草民法,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并于1911年完成,后因清廷覆灭而未施行。19276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法制局,着手草拟各重要法典。因为民法总则、债权、物权各编暂时可以援用民间习惯及历年判例,而亲属、继承编的判例大多因袭旧有宗法制度,与世界潮流要求相距过大,法制局决定先行起草民法亲属、继承二编,于192810月完成,但因立法院尚未成立,草案被搁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下,未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民法体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保险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法规,完善了我国民法体系。2020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规定于202111日起实施。《民法典》实施后,《婚姻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被废止。《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各项民事法律规定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编订修撰,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中国民法百年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法典制定及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2022-03-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等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改实录(部分)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出台,将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从乡级扩大到县级。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规定:人大代表实行差额选举。

1986年《选举法》第二次修订,把三人以上附议推荐候选人修改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修改方案: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名或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据《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直接选举中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程序问题研究》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2-03-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南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主要源自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2022-03-24更新 | 915次组卷 | 7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测试
4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重要内容是
A.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治国方针
C.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原则
D.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根本大法
5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被誉为
A.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奠基石B.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C.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D.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22-03-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历史试题
6 .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这体现了
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②在总体上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③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④改变了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2-03-16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80年下半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1982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800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律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意义。
8 . 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基础。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五大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七大D.中共十八大
9 .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体现了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最早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是在
A.1978年B.1982年C.1995年D.1999年
2022-03-05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