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史书写概况(部分)

版本典型语言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1960美帝国主义杀害、美国攫取、美帝国主义扩大对外侵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等
《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下册,19811982对一些内容描述无明显情感倾向用语,还有一些内容描述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等用语,肯定美国对打败法西斯作出贡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②、③(必修)》,2007大多语言叙述客观,无明显情感倾向,有开创、新变化、美国促成、美国操纵等描述

——摘编自谭小琴《新中国建立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统计


——据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材料三   下表是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部分)

影片主要内容
《停战以后》1962年上映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女记者与后方的美国大兵构成了两面三刀的“流氓群像”
《一个美国飞行员》1980年上映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来华助战洋人”爱普斯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
《中国合伙人》2013年上映一方面通过“新梦想”在美国的上市,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

——摘编自辛亚奇《单一·两极·多元: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19492019)》


(1)概括材料一中对美国形象描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如果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来说明美国形象的演变,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为什么?(没有理由不可)
2022-05-24更新 | 371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2 . 表1一五计划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80. 92

84. 72

109. 80

108. 65

104. 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62. 44

47. 82

69. 39

49. 07

90. 16

68. 02

81. 60

57. 91

77. 00

51. 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18. 48

7. 08

15. 33

5. 01

19. 64

7. 42

27. 05

9. 69

27. 50

11. 37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推动了工业体系的形成D.导致了外交政策的调整
2022-03-09更新 | 348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7 俄乌冲突透视国际局势的变幻-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3 . 新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希望能与更多的国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而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许多民族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政治上的和平中立。这些国家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干涉内政"的防范,也出于因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而产生疑虑,都有“和平共处"的愿望。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B.决定国际关系的走向
C.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D.直接推动了中法建交
2022-01-21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5 现代中国-【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
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5 . 《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2021-09-06更新 | 714次组卷 | 18卷引用:【考点练】2022届高三历史大数据精选试题重组模拟卷(全国通用)-中国现代史-考点10新中国日益成熟的政治艺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根据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计量分析,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变化从侧面说明当时(     
A.“一边倒”方针被废止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2019-04-19更新 | 1679次组卷 | 21卷引用:考点12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8 . 在1949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谈到外交问题时,毛泽东说:“现在……不必要忙于帝国主义承认。”会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把“不承认”方针固定下来。这一方针
A.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石B.与“另起炉灶”一脉相承
C.有利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D.体现了“一边倒”的政策
2022-05-10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中国现代史部分(配套练习)-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常考历史概念】讲解课件与配套练习(通用版)
9 . 根据《辛丑条约》,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德国驻华公使,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枪杀)碑在其被杀处开始建设;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被北京民众拆毁;1919年克林德碑在中央公园由德国重建并改称“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反映了
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代理工具
B.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权利得以维护
2021-06-02更新 | 977次组卷 | 8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5 现代中国-【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10 .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其范围覆盖了亚洲、非洲及南太平洋等地区。至1958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超过20亿元。1969年,中国参与的各类对外援助金额超过50亿元,1970年实际交付高到24亿元。这反映了我国(       
A.致力于改善外交处境B.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
C.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综合国力有显著提升
2022-04-20更新 | 333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七中国特色的政治与外交-2022年高考考前最后一课-历史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