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1月1日,依照中英关税条约的附件规定,税率实行一年期满时,中国海关颁布新税率由8%升至10%。南京政府虽然宣告中国的关税已经自主了,实际上这种自主还受到很多牵制。1930年底颁行的海关进口税则中,规定增税的商品主要是“火柴及瓷器”,火柴、瓷器等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产品。1933年重订的第三个国定税则颁布后,国内工业出现了“旧工厂方事扩充,新工厂方经设立,流动资本皆已化为地皮、房屋、机器等固定资本”。关税自主政策实施后,由于进口关税的骤然提高,使外国输入大为减少,贸易入超额由1931年的1.78亿美元降到1936年的0.7亿美元。中国政府制定的国税税则是根据国内产业需要制定的,对不同的进口商品实行不同的甚至相差悬殊的税率,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决定了外商对华贸易必定是避重就轻,从而促使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得到了改变。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华盛顿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效;第二阶段是大革命及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废约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列强在华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但中国实际上没有取得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直到1949年,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告“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外交原则,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她应有的尊严。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将被清除干净。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1995年9月第一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三个阶段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平等条约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的外交观念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革开放时期

1.建立新型外交关系——中国革命的基本诉求
2.“独立自主”与“和平”——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基石
4.国际统一战线与划分“敌、我、友”——基本外交策略
5.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战略划分
6.战争、和平与革命——冷战时代的困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外交战略
2.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3.紧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重新诠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5.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注:“三个世界”是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争霸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第二世界指美苏之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指发展中国家,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全球化的兴起,在没有统一的“全球法”或者说“超国家法”的情况下,国际领域亟须通过第三方权利的权威裁判来化解纠纷。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维系了几千年的“朝贡体系”趋于崩溃,晚清统治:者及民众不得不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中国为天下共主”的迷梦中苏醒。当时的中国也被迫从“传统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型,以主权为最高权威的民族国家观念萌芽。在《南京条约》规定领事裁判权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沦丧,并成为列强撕裂、瓦解中国主权的重要切口。晚清政府也逐步认识到了司法权与主权之间的密不可分、唇亡齿寒的关系。

——摘编自章安邦《制度竞争视野下清末司法主权的论丧与维护》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新思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性国际法属于一个体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

——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认识到司法主权重要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并指出新中国能够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对司法主权的认识。
4 . [中苏关系]

材料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当时,苏联需要中国作为它在东方的主要屏障以及与美国打交道时的手中一张重要的牌,中国则需要苏联作为自己抵御西方的主要依托以及贷款、经援和军援的主要来源。但在1958年后,接连发生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炮打金门等事件,使得中苏之间,特别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出现了明显裂痕。1960年到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冷战时期。中共发表了九评,苏共则公布了国际共运总路线,双方互相口诛笔伐,批判的火力异常猛烈。1969年到1978年,是中苏关系的热战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1969年还在东段的珍宝岛和西段的铁列克提接连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中苏间人员往来中断,双边的业务交往也只限于一点贸易和每周各开一个航班和一趋列车。1979年到1989年,是中苏关系的回暖期。此时,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对华关系。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19903月,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表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苏联“8•19”事件后,中国外交部表示:苏联发生的变化是苏联内部的事务。中国政府的一贯点场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并相信,苏联人民能够克服困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睦邻左好原则基础上的中苏关系不会受到影响,将继续得到发展。这些做法完全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之间的论战和对抗,尽管苏联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仍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友好交往,并顺利实现了从中苏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依据类似原则,中国也保持和发展了与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摘编自秦亚青《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演变的历程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苏联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原因。
2022-04-02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巩固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历史时期“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
“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2022-03-05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统治危机,中国并没有放弃内部的矛盾而达到一致对外,清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内部的安定,这便导致了中国近代外交陷入了双重困境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外国公使进入北京,再随着帝国主义的强迫,中国向西方国家派驻了公使,这种一来一去在形式上有了互换使节的建制,但在根本上并没有平等可言,只是侵略者对清政府无理压迫的结果。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曾国藩等认为:外要和戎、内要自强。换言之,就是要在牺牲部分利益的前提下赢得时间,抓紧一切机会发展强大自己,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中国近代外交,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一种缩影,这充分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卖国投降的屈辱行径,这在中华民族外交史上将是最可耻的一页。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19491月至8月,在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莫斯科期间,中共直接以书面形式提出了如何处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议题。在给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刘少奇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继承旧约;二是重订新约;三是暂时维持条约的原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加以签订。斯大林也表示:"新中国一成立,苏联就立即承认,!945年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不平等的,因为那时是与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指出订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双重困境"并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022-02-16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早期留美的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慈禧批准从全国选招的留学幼童,于1872年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为避同学嘲弄,有人剪掉了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险。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并关押起来,最后不问所学而分配到全国各地。尽管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那并非初衷。

——摘编自屈秩著《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材料二   教育部系统1951-1965年留苏学生人数示意图


——摘编自周尚文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政府撤回留学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引进的鼓励民众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一种制度。

1950我国体育代表团带回了苏联劳卫制的详细资料,并在《新体育》上作了全面介绍
19545准备劳动和卫国体有制度》暂行条例(即“劳卫制”)出台,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体育锻炼标准建立
1958国家体委正式颁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劳卫制强调要“人民强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测试项目繁多,主要项目包括手榴弹掷远、行军、骑马、军用步枪的射击等。有国家统一标准,也主张各省市自治区因地制宜的进行年龄和项目分组。通过劳卫制测试者,可获得证书和证章,年轻人把获得证章视为莫大荣誉,不少年轻人为通过劳卫制测试,起早贪黑地训练
20世纪60年代初劳卫制的实施举步堆艰
1964将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炼标准》,后又改称《国家体育炼标准》,其内容也做过多次修改

——摘编自徐星《建国初期我国劳卫制的研究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我国建国初期的劳卫制。(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2-01-13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探索和改革时期的对外援助概况如下:

概况
探索时期19501953年抗美援朝,除作战,还提供大量无偿援助,战后帮助朝鲜重建。19501954年援越抗法,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提供物资和项目援助。1956年起,中国先后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签订援助合作协议;向埃及、也门王国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1978年,中国的受援国已经增加到66个。
改革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对外援助财政支出明显下降,开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竞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
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多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方位国际发展新平台。
这一时期,中国的受援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83个进一步发展到100多个。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6-26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侵凌中国的诸列强中,中法两国的经济关系,与中国同其他欧美国家尤其是英、美国、日本等国相较,在贸易额、商行数量等各方面远远落后。但它又是一个丝织业举世闻名的国家,其对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以及机器缫丝业的刺激和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早在16世纪法国就以宗教为媒介,在中国的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和国民中有较大影响。法国亦是较早向中国输入西方科学技术的国家。在法国形成的资产阶级文明,亦使全世界在震惊之余又深为叹服。

——摘编自鲜于浩、田永秀著《近代中法关系史稿》

材料二   194912月,法国总统奥里奥尔表示:“我认为这件事(承认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不能等人家来逼着我们承认。"1951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表示:“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法国承认共产党中国的想法…如果法国坚持这个想法,美国国务院可以改变其在印度支那事务上的态度。”在此后的14年中,中法关系又经历种种波折。1964127日,中法两国宣布即日起正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西方媒体将这一消息称为“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周乾《中法外交:一路曲折中走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侵华政策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法国关系波折的原因。
2021-06-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