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的含义和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原则)曾广受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大国的特权,是使强权政治合法化,否决权是置于联合国的法律之上,建立一种对联合国一切其他成员国的法律霸权……但它确定为联合国安全机制提供了活力,从而在运行程序和组织结构上防止再度出现国联那种软弱无力的局面。

——摘自徐弃郁、唐永胜《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帷幕的徐徐拉开,美苏对抗成为战后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自1947年起,美国一直以军事实力作为遏制苏联的首要手段,对苏联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过去的强硬遏制战略已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上台的尼克松便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核心的“尼克松主义”。

——摘自吕佳霞《论尼克松主义与越南战争的终结》


(1)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的“原则”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联成立的宗旨并分析它在制止侵略方面“软弱无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自1947年起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遏制苏联的表现,概括60年代以来冲击美苏霸权地位的多极力量。
2021-06-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2 . 1973年美国爆发石油危机,福特政府计划购买苏联石油以缓解危机。1974年苏联粮食歉收,最终福特政府利用粮食出口,促成了美苏石油贸易。由此可知
A.美苏之间存在利益交汇点
B.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C.经济“滞胀”动摇了两极格局
D.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成为共识
3 . 下列两图之间的合理联系是
A.雅尔塔体系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B.雅尔塔体系的强权政治色彩并最终导致世界冷战格局
C.美、苏、英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
D.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
2021-06-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主要管制对象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禁运范围扩大到与战略物资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
1949联合部分欧洲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输出管制委员会”(简称“巴统”).标志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整体行动正式开始。
1957适当放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战略物资管制。同时.进一步划清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直接军事意义的物资及先进技术。
1972美苏在改善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方面签署一系列协定。增设机构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
1976国防科学委员会提交“布西报告”,标志着经济遇制重点正式转向高新技术。
1979国会出台《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增加国会在出口管制方面的权力,标志着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成为美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1980对苏联经济遏制与高新技术转让管制力度进一步加码。
80年代中期成立国防科技安全管理局,专门审查并制止有助提高苏联军事能力出口。

——摘编自朱启超朱博顺《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进行科技遏制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全面对华禁运,禁止中国获得美国的任何技术。到尼克松时期,随着中美交往的大门开启,两国的科技联系多了起来。1981年,美国宣布对华出口产品管制的技术标准逐渐放松。1983年,中国被定位为“友好的、非盟国”国家而与美国的许多盟友同组,如西欧、日本,但在80年代末戛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有些人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美国政府对华的科技竞争更多的是强调自强型战略。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扩大对华出口,美国科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因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再投入和研发,因而维持领先的优势。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一系列的政策,在出口管制、外国投资管制、人员交往等方面不断设置新的障碍,对华科技政策全面转向了遏制型战略。

——摘编自唐新华《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趋势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科技遏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尼克松时期以来对中国科技遏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外科技遏制战略的历史启示。
2021-06-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在美苏双方希望和推进战后经济合作的氛围中,苏联提出了战后重建的贷款问题。在最后的谈判和交涉中,美国把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对苏贷款的前提之一,而苏联则把实现贷款作为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条件,形成僵局。这一状况
A.造成苏联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切割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C.强化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D.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6 . 美国外交史学家托马斯•帕特森指出:“由于要求一部分的外援花在美国以购买美国商品,该计划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持续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出口商品得以继续大量流入欧洲传统市场。”据此可知,“该计划”
A.遭到欧洲国家的集体抵制B.保证了美国经济持续繁荣
C.服务于美国整体发展战略D.增强了美国商品的竞争力
2021-06-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郊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事实的真相是,欧洲在今后三四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和其他必要产……然的话,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的危险。”马歇尔演讲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推销美国粮食和工业品B.劝说国会发起对欧援助
C.以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D.快速实现欧洲经济复兴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未能有效地调节国际冲突,且该秩序本身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得支离破碎,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鉴于旧的国际秩序的种种弊端,盟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进行了种种改进——二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国际秩序,待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秩序。这个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也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二  有学生将部分战后大事件整理成时间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盟国为建立新秩序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变动角度对时间轴上事件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依据。
2021-06-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如图为二战后美国海军逐渐建立的全球性“W株形战略格局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美国本土防御较为松散B.美国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性
C.美国的全球霸权意图D.美苏两国军事对峙日益严重
10 . 20世纪70年代,共有超过24.5万人移民美国等西方国家。1979年8月,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R.米勒提出的研究新近苏联移民的建议通过了可行性论证,“苏联访谈项目”得以设立。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吸引苏联移民B.苏联与美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取得硕果
C.冷战背景下美国加强了对苏联的调查研究D.电视传媒促进了国际访谈类节目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