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生产情况?

材料二   水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外贸所得,在政府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南宋,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请写出材料二中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这些史实发生的朝代。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2019-12-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三单元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卷
2 . 世界大商港

材料一:泉州历代户数人口统计

时代名称户口
西晋晋安郡近4000户
唐天宝年间泉州23000余户
唐元和年间泉州35000余户,238000余人
北宋元丰年间泉州200000余户,1000000余人
南宋淳祐年间泉州250000余户,1300000余人

——《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材料三:半个多世纪来,泉州出土了二百多方13、14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墓碑和石墓盖,上刻阿拉伯文、波斯文和突厥文,有浓厚异国情调的印度教寺庙石刻三百多方。

——《中华文明传真》



问题:
(1)材料一中,泉州历代户数、人口数据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宋较唐朝数据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对于研究泉州历史有何重要意义?
2019-09-02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是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顺治十六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县。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12


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两朝对待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
(2)明清两朝采取上述政策各出于何种目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明清的上述政策。
4 .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展览三独特优良的生产模式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列举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以充实展览内容。
(2)图1、图2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3有何内在联系?图三反映的社会现象有哪些突出特点?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三个展览拟定一个总标题。
(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展览二、三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19-07-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专题一、二检测试题
18-19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5 .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周礼·考工记》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二   宣德间尝遣人至楼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成叹,以为不可及。

——(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卷一二

材料三   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沓,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工匠精神”推动古代中国手工技术的发展,请从制瓷、冶金领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对“百工技艺”“日事淫巧”的态度,说明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2019-05-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作业1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六:(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4)材料五和材料六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材料二   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

——摘编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9-02-2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