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2019-02-27更新 | 3111次组卷 | 3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019-02-22更新 | 427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 第三次统练(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2019-02-14更新 | 796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     
A. B. C. D.
2019-01-30更新 | 4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22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2019-01-30更新 | 177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7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019-01-30更新 | 4951次组卷 | 93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晚唐农学家陆龟蒙所著《耒耜经》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农具的经典著作,其中关于曲辕犁的记述非常详细。曲辕犁的进步性表现在
A.改进犁的构造,更加方便灵活
B.开始使用耕牛作为动力
C.采用铁制犁壁,提高破土效率
D.开沟播种覆盖一次完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班固《汉书》记载:“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沟)。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其土以附苗根。”下列对代田法解读正确的是
A.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B.是由个人推广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C.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D.是一种适应南方旱作农业区的耕作方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展农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那就要靠精耕细作。中国农业二者都有,但主要是后者。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表现在每户耕地面的大,但耕作粗放,单产较低。然而,农业生产率,即每个人占有的粮食数并不少于中国,这是由于耕地面积大的缘故。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欧封建社会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总产量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提高劳动产出。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为了生存,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家庭手工业如棉纺织业能够提供而外收入。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提供了另一种收入。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此前相比,18、19世纪农民对手工业、商业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大约到了1800年,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人口开始超过资源。农业依然是经济的最重要部门,土地的单位产量依然很高。但人均产量开始急剧下降。结果就日益入不敷出,能够满足全社会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期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少。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改变或扭转这种状况。
2018-12-16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静海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