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2 .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3 . 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据此可知,耦犁
A.开始于东汉时期B.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C.便于山地的开垦D.可以控制耕土深浅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2020-04-24更新 | 417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诗经·周颂·载芟》记载: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表明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B.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
D.体现了耕作方式的改变
7 .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不误农时”的思想
2019-05-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9 .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青铜器的制造
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