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
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的兴建
2019-07-17更新 | 44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割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
2019-06-01更新 | 534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
B.生产力的发展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6 .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青铜器的制造
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A.土地私有制确立
B.铁犁牛耕的运用
C.赋税制的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
2018-06-07更新 | 530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大约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 . 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铁器牛耕使用
B.分封制度崩溃
C.礼乐文明崩坏
D.社会动荡不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南方墓葬曾出土了很多铁农具,主要包括锄、镢、镰、铲、斧、锸。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曾出土钁、铲、镰、斧、犁、锄、锸等多种铁农具。出土农具的变化表明(     
A.古代农业生产环节明显繁多
B.南方农业生产较北方更为先进
C.精耕细作农业范围逐渐扩大
D.南方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