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
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
D.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
2 .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2017-12-04更新 | 526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概况
商周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战国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17-11-22更新 | 653次组卷 | 22卷引用:开放型试题题型04自拟论题类-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与演练
4 . 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回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材料二: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016-11-27更新 | 4348次组卷 | 104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016-11-27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6-11-27更新 | 180次组卷 | 20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2016-11-27更新 | 782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多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