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瓷器制造方面,“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制的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的风格……输出的国家有朝鲜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了西方。

——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二   明政府在隆庆二年(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正式开放了海禁……17世纪中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继之而起便戛然而止了……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迁海”……康熙初年……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

——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三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必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拘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特点。
(2)明朝中后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 .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
2019-01-14更新 | 25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3 . 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法国“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B.法国商品粗劣缺少竞争力
C.清朝“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D.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
4 . 清朝梁廷楠《粤海关志》记载:“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这反映出
A.清政府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B.十三行由此专门经营对外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清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2018-03-20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段考模拟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原创A卷
5 . 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聚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坚持维护广州民众利益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D.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太宗本纪》记载,宋朝雍熙二年九月赵光义“禁海贾”;明《续通考》记载:“凡外夷贡者,……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这些记载
A.属于官修史料不足为信
B.说明宋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
C.无法确证古代外贸政策
D.证明康熙时期鼓励海外贸易
8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9 . 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
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
C.一口商业是官方垄断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
10 .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