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在中国选择的贸易中转据点是
A.广州
B.宁波
C.福建
D.澳门
2019-08-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二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课堂练习
2 . 乾隆时期,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唯一能通商的地方是
A.广州
B.宁波
C.福建
D.澳门
2019-08-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二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课堂练习
3 .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能够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中国物产丰富,无须借洋货互通有无
2019-08-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二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课堂练习
4 .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重商主义
C.“朝贡”贸易
D.海外殖民
2019-08-1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宁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学业水平历史试题
5 . 福建士绅蓝鼎元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据此可知
A.海禁政策阻碍中西经济交流
B.海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海禁导致沿海民生凋敝
D.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6 .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B.官府的大力支持
C.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D.三角贸易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D.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8 . 对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9 .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2019-03-22更新 | 521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二9月入学历史试题
10 .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据此可知,清朝
A.康熙时期放弃了“海禁”政策
B.“海禁”政策一度有所放松
C.政府一直厉行“海禁”政策
D.乾隆时期积极开放对外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