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4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2021-10-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代海上贸易,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外私人贸易发展、成长、成熟和最终合法化。白银需求促使明后期海外政策与海外贸易模式转变,进而推动了传统丝绸之路的极大扩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晚明海上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出B.全球化源于明朝白银货币化
C.明代走向世界缘于内部驱动力D.明王朝主导了世界海上贸易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样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4 .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5 . 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导致乾隆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A.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B.封建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D.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6 . 下面是乾隆年间对涉外船只部分货物年携带量的规定情况表。这一规定
往日本下南洋
物品名绸缎二、三茧糙丝土丝二茧糙丝
33卷计1200斤携带量1200斤1000斤1000斤
A.协调了国内外市场矛盾B.规范了涉外商品的贸易
C.保证了远洋航行的安全D.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7 . 乾隆二十四年颁行下列防夷措施。据此推断,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稻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
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厚往薄来D.对外开放
2021-09-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2:[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 . 1684年,清政府对海上贸易先后作了若干具体规定(如下表所示)。清政府意在
序号具体规定
1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听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海上贸易捕鱼预行票明该地方官登记名姓,取具保结,发给印票
2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并征收税银外国贡船所带货物不再收税,其余私来贸易杆,听所差部臣照例收税
3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若有违禁将硫磺、军器等物,私载在船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A.否定“闭关锁国”政策B.调整生产关系
C.对外贸进行严格管控D.顺应时代潮流
10 . 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