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2 道试题
1 .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D.对外自由开放
2 . “康熙开关”后,清政府曾经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公元1684年),先后在粤(广州)、闽(福州)、浙(宁波)、江(上海)四个地方设置了海关,这是“海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乾隆五十二年,四个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个,其他三个全部关闭。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绝对禁止了商民与海外的贸易B.使上海的发展落后于广州
C.沉重打击了海外走私业的发展D.使大清日渐脱离世界大势
3 .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工部尚书苏纳海奏议:“袭尔两岛,得遂猖狂者,实待沿海居民交通接济,今将山东、浙江、闽广海滨居民,尽迁于内地,设界防守,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则海上食尽,鸟兽散矣。”由此可知,在苏纳海看来
A.郑氏割据力量危及清朝统治B.海禁政策应当持续加强
C.沿海官员不愿执行朝廷政令D.清延有意松弛海禁政策
2022-03-0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状态的根本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态B.闭关锁国政策C.天朝上国心态D.君主专制制度
5 . 下表为史籍有关明朝前期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是,当时(     
记述出处
(1381年)“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
(1390年)诏令“若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明太祖实录》
(1394年)“缘海之人……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太祖实录》

A.海上走私活动猖厥B.政府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C.远洋航行蓬勃开展D.沿海地区深受倭寇骚扰
6 . 1755—1757年间,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北上,要求到浙江、宁波等地贸易。此事发生后,清政府下令,欧美国家的商船“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准入浙江海口”。这一对外政策的长期实施
A.断绝了中外一切经济往来B.有效抵御了西方国家经济入侵
C.丧失了对外贸易的自主权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7 . 清朝曾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一规定所造成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对外贸易彻底断绝B.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D.有效地防范了西方的殖民入侵
8 .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同年,隆庆皇帝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举措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B.彻底废除了严厉的海禁政策
C.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D.扭转了明朝的对外贸易逆差
9 . 托马斯斯当东这样总结1793年6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不妙处境:“这个庞大的帝国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资源,所以不愿和欧洲各国建立关系,它幅员辽阔别人无法强制它,它从不容许与西方发生任何关系。”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远在英国之上B.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排他性
C.惧怕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D.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对外延伸
10 . 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说:“(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据此可知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天朝上国的价值取向
C.戒备西方以自保防卫D.防范沿海人民的反抗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