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列城市中洋务、外资、民族资本三类企业同时并存的是
A.天津
B.沙市
C.杭州
D.重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017-10-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甲午战争后
8 .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北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平均
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
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9 . 对下侧《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
B.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C.民族资本受外国压迫发展缓慢
D.两类资本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
2015-03-3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实业之梦一张謇传》载:1876年,23岁的张謇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张,北不拜李”的清誉。张謇“北不拜李”的主要原因是
A.其企业受到洋务企业的排挤B.其政治改良主张受到冷遇
C.由追求功名转向兴办实业D.认为洋务首领腐朽无能
2011-12-09更新 | 8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