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1894年1914年1920年1936年(包括东北)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1.2217.8825.7999.91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55.53%42.84%48.44%42.77%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39.14%26.76%25.96%22.27%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2 . 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8-12-01更新 | 332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4 .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018-02-17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A.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7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2019-01-30更新 | 483次组卷 | 3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2018-04-08更新 | 235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国民政府为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实施工业大撤退,致使迁入内地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国民政府的兵工厂18家,重庆由此建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中国实业史上“工业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打破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工业格局
C.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D.西部经济依“战争之手”得到发展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