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019-08-17更新 | 78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1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 . 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3 . 截至1945年,国民政府新设工厂共计4382家,其中四川及重庆有2622家,湖南有263家,云南有211家,贵州有204家,陕西有358家,甘肃有200家,这六个省新设工厂约占了整个国统区新设工厂总数的90%。国民政府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
A.提高西部地区的工业水平
B.刺激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C.建立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
D.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4 . 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有报刊还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交易
C.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
D.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市场的崩溃
5 .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1894年1914年1920年1936年(包括东北)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1.2217.8825.7999.91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55.53%42.84%48.44%42.77%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39.14%26.76%25.96%22.27%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6 . 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国民政府为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实施工业大撤退,致使迁入内地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国民政府的兵工厂18家,重庆由此建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中国实业史上“工业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打破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工业格局
C.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D.西部经济依“战争之手”得到发展
7 .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A.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5年登记在案的民族工业4382家工厂中,机器、五金、冶炼、电气就达1173家,化学工业中也有一半为重工业。而战前中国的重工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4.68%,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这说明抗战
A.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机遇
B.缩小了东西部民族工业发展差距
C.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走向复苏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
2019-03-13更新 | 939次组卷 | 1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2019-01-30更新 | 483次组卷 | 3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