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3年底,农业合作化进一步发展,国家从面向农户征收农业税转向面向农民集体征税,保证了国家汲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城市工业发展。1954年,全国粮食生产计划因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没有完成,但粮食收购却比原计划多购了一百亿。这表明当时(  )
A.农业合作化深受欢迎B.对苏联经验的借鉴比较成功
C.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D.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农村通过集体化改造进行公共资金积累。这些资金除用来购买新式农具、化肥等农资外,还用来防备自然灾害:一些地区还用公共资金开办托儿所,开展“病有所医”的互助医疗,开办社队企业。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
C.赢得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另一方面,1953年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私商炒作粮价和囤积粮食,也造成粮食形势吃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
A.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B.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C.提出精简城镇人口方针D.加快争取苏联的援助
2021-09-03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管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1年)


(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5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并减低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8年6月,法国正式加入马歇尔计划,这为法国在战后重建基础部门解决了需要大量资本的难题。到1949年,法国基本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0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

——摘编自王奕苹《浅析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及成因,并说明中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
2021-06-13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下)第九单元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果单纯从小农经济做文章,希望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农业技术改进、小型水利、改良农具、贷款扶助以及减免税收等等措施,来达到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生产,大量增产粮食,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这种希望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土地改革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
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D.照搬苏联农业模式弊端显现
2021-05-18更新 | 541次组卷 | 9卷引用:考点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B.体现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
C.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D.突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2021-05-10更新 | 750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部分五年
规划(计划)
重大事件及成就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五计划
(1958- 1962)
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民经济增长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五计划
(1981—1985)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八五计划
(1991—1995)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 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由此进入“五年规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 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2008 年8月举办北京奥运会。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5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

——根据共产党网《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整理


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或政治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据此可知,影响该时期就业政策的主要因素是
A.重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B.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解放D.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021-05-05更新 | 267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